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

敦克爾克 Dunkirk- 活著就是勝利


同步刊載卡洛琳的伍肆參

(此文非本人同意,請勿用任何形式轉載、翻攝、引用、擷取、轉載,影劇影評合作請至卡洛琳的伍肆參臉書粉絲團私訊或寄信至carolyntalking543@gmail.com)

看《敦克爾克 Dunkirk》這部電影時,千萬不要預設這是部戰爭片,的確是二戰時40萬軍人被德軍包圍的歷史故事當背景,但它跟傳統的戰爭電影還是有明顯不同。


以下有雷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這部片沒有要傳遞什麼「超級」英雄的感覺,但就是能存活下來的每個人就勝利的概念,劇情對白不多、畫面相對精簡,卻能營造出相對壓迫感、混亂,細膩感諾蘭掌握的很仔細;電影主軸就是放在「撤退」、「回家」這兩件事情。

從這兩件事情做源頭,空中、地面、海上的交錯畫面,非線性敘事進行剪輯就是諾蘭擅長的手法,讓觀眾體會到士兵們處四面楚歌的狀況,面對戰爭的焦慮、想要生存的掙扎,人性在生死交關之際所真正展現的醜陋跟善良,都是這部電影可以讓人省思的重點。

在空中的部分,是以英國跟德國的空戰為主,地面這塊則是盟軍撤退到敦克爾克沙灘,明明家在不遠處,敦克爾克離英國多佛僅有75公里(75公里大約是台北到竹北的距離)返家之路卻好困難,因為每個人下一秒可能就面臨生死未卜的狀況,回不去的那個地方叫做家鄉。

空中、地上、海面,這三個地區每個負責的人的各司其職,三條支線的分軸看到最後就能串連起來,而讓人動容的,是海、陸、空都有扮演好自己應該要做的好的角色。

若以空中來說,空軍交戰這塊,其實飛行員到電影中段就可以發現,他們根本就是誓死要捍衛到底了,也沒打算要保住自己的性命,這部分我個人的理解就是「犧牲小我,完成大我。」最後迫降在沙灘上,被敵軍俘虜的態度也是從容不迫,那一幕真的帥炸了。

在海面上則是大小船隻在進行運送士兵撤退時,所遇到的攻擊狀況有多慘烈,和英國徵收民間用船到海岸上幫助士兵徹退,傳遞「團結就是力量」的信念,這部分非常值得講的事情是,奮不顧身要去前線救援的船長內心有多勇敢。

其實按照設定,理應每艘民船都有海軍在上面,為什麼海軍得在上面?一來是要穩住民心,二來應該是要讓船長不會因為畏懼,就臨時半路掉頭回家不去敦克爾克。

海面主角這塊,我尤其喜歡民間船隻這條支線,船長勇敢之處在於,他們還沒讓海軍檢查,尚未讓軍方進駐指導,就已先啟航要去救士兵,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,一般老百姓應該想說躲都來不及了,更別提還帶著兒子衝去前線支援。

平常應該都是軍人保衛老百姓,遇到戰事時候理應也該如此,但是這部分帶出的感覺是,我們都是英國人,所以士兵有難,我們義無反顧前往救援是很正常的,因為國家需要我們伸出援手幫忙。

電影後段我們也得知,船長的大兒子已在戰爭時身亡,但船長也沒有因此埋怨政府還是官兵,他從頭到尾就是勇敢去前線救士兵們、幫助軍方撤退,無私且善良的堅持自己要做的事情,當然,他兒子跟他兒子朋友都是同樣的信念。

路上這塊我們來說,就是懂得指揮調度撤退的上校們、和士兵們求生困難的延伸,電影演出不久後就帶出這句「邱吉爾希望帶回他的3萬人」,然後劇中人的反應,也讓觀眾知道,在敵軍步步逼近狀態下,要帶回3萬人有多難。

上校那邊還有一段也很有趣,開頭就有說,沒有大型船艦幫助士兵們撤退不用緊張啦,咱們官方已徵召民船,旁人順便諷刺一下,「蛤?民船?有事嗎?」(誤)

陸地上另外一方面,從士兵的生存狀況去做解讀的話,是要讓觀眾知道這回家之路有多困難,光是要排隊登上船艦就好難,然後登上船艦又被魚雷炸,被炸完之後要去找小舟還可能被同袍拒絕。

好不容易找到擱淺的漁船,卻因為被當箭靶轟炸練習船開始漏水,生存危機再度提高而起了內鬨,開始質疑對方是不是德國間諜,即使對方曾經救了自己,而那法國士兵的眼神演出了無辜,他其實也跟這群英國士兵一樣,只是想「回家」罷了。

最後上校透過望眼鏡看往海面上,那一艘艘的民間船迎來「希望」及「Home」,那幕給我的感覺,完全就是我們都是團結一致的,這樣的撤退,其實需要民間跟軍方同心協力才有辦法完成,邱吉爾原本預計要撤退3萬人,最後總共有33萬多萬人存活下來,這是多麼讓人難以想像的事情,民間船迎向海岸那幕,真的讓人很動容!

電影劇情到最後,不停傳遞「活著就是勝利」、「活著就是英雄」、「活著就很棒」的信念,對比現代功利社會這麼多慾望與是非,其實也蠻諷刺的就是。




------

關於卡洛琳的伍肆參

我是卡洛琳,是個不算年輕妹妹也不算資深的小記者,入行就開始跑財經至今,喜歡看電影,更愛寫電影評論,關於兩性跟美食偶爾也有話想說,喜歡我的評論歡迎至Facebook專頁卡洛琳的伍肆參,邀稿、合作請至粉絲團私訊,或是寫信至 carolyntalking543@gmail.co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